如何根据水质情况确定S型滤砖的反冲洗周期?
发布时间:
2025-05-14
浏览
次
如果您想了解我们的产品,欢迎随时拨打我公司的销售热线,或点击下方按钮免费咨询!
电话咨询即刻享受本月价格折扣!
根据水质情况确定S型滤砖反冲洗周期,需结合关键水质指标监测、滤料负荷分析及实际运行数据动态调整,具体方法如下:
一、核心监测指标与阈值
1. 悬浮物(SS)浓度
监测点:进水SS、出水SS。
判断逻辑:
若进水SS显著升高(如市政污水从30mg/L升至80mg/L),滤料截留杂质速度加快,需缩短周期(如从24小时缩至12小时)。
当出水SS超过设定标准(如回用要求≤10mg/L),可能滤料堵塞或生物膜脱落,需立即反冲。
2. 水头损失(滤池阻力)
监测工具:水头损失计(压差计)。
阈值设定:
常规滤池:阻力达1.5-2.0m水柱时触发反冲(表明滤料孔隙堵塞严重)。
高负荷工业滤池:阈值可适当降低(如1.0-1.5m),避免能耗过高。
3. 污染物负荷(氮、磷等)
适用场景:用于生物脱氮除磷时。
判断逻辑:
若进水TN(总氮)、TP(总磷)突然升高,生物膜代谢负荷增大,可能导致滤料表面污泥累积,需缩短反冲周期(如从48小时缩至24小时),防止微生物过度增殖堵塞孔隙。
二、水质波动时的调整策略
1. 短期冲击负荷(如暴雨、工业废水超标排放)
应急措施:
临时增加反冲频率(如原周期24小时→12小时),或延长单次反冲时间(从5分钟增至8分钟),确保滤料及时清洁。
若水质严重恶化(如SS>200mg/L),可先进行预处理(如投加絮凝剂),再进入滤池,避免滤砖过度负荷。
2. 长期水质变化(如季节波动、工艺调整)
周期性评估:
每月统计进水水质平均值,若某指标(如COD、SS)持续高于设计值,需重新核算滤料负荷,可能缩短周期(如从48小时→36小时)。
冬季水温低,微生物活性下降,生物膜增殖缓慢,可适当延长周期(如从24小时→36小时),减少能耗。
三、辅助判断方法
1. 滤料外观检查
定期通过人孔观察滤料状态:
若表面出现泥球堆积、滤料发黑(厌氧状态)或有明显悬浮物附着,需立即反冲。
反冲后观察滤料洁净度:若反冲后仍有大量杂质残留,需检查反冲强度是否不足(如气冲压力、水冲流量)。
2. 反冲效果验证
每次反冲后检测反冲排水的浊度:
初期排水浊度应快速升高并达到峰值,随后逐渐降低至接近清水(如浊度<5NTU)。
若峰值浊度低或下降缓慢,说明反冲不彻底,需调整反冲参数(如延长气冲时间、提高水冲强度)。
四、操作流程建议
1. 建立数据台账:记录每日进水SS、水头损失、反冲时间及频率,形成历史曲线,便于分析水质与周期的关联。
2. 设定预警机制:
当水头损失达到阈值的80%(如1.2m)时,启动预警,提示操作人员关注水质变化。
出水水质超标时,自动触发即时反冲。
3. 动态调试优化:
新系统投用前,通过小试模拟不同水质下的反冲效果,确定“水质-周期”对应关系(如SS=50mg/L时周期24小时,SS=100mg/L时周期12小时)。